轉載2009年4月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「金門與廈門的區別」一文,希望金門人能重視並珍惜我們的文化與樸實
金門與廈門的區別
楊永欣 (2009-04-09)
我是個相當“務實”的旅遊愛好者,沒有著名景點的地方,我一般不去。
上周末,在友人的遊說下,我破了例,從廈門乘快艇去了毫不起眼的金門。我對金門不抱任何期望,反正就是“廈門玩膩了,就到金門打發時間”的心理。
萬萬沒有料想到的是,毫不起眼的金門卻是我多年旅遊經曆中的一大驚喜。
到了金門碼頭,上了輛德士去市中心。德士司機是道地的金門人,一口閩南音的華文、一股純樸的鄉村味。得知我們在島上只有半天的時間後,他建議我們包他的車,1500元新台幣,由他載我們到島上各處遊玩。覺得有點貴,因此回拒了他的好意。
在中國大陸旅遊的經驗告訴我,“回拒好意”往往等於“抹殺”對方的友善,此前在廈門鼓浪嶼就碰到這樣的例子:原本熱情友善的導遊,在我們拒絕參觀島上一些入門票較昂貴的景點後,立即變了臉,讓我們先付她導遊費,然後抛下我們走人。
金門的德士司機很不一樣,不接受他的服務,他也無所謂。我們下車時,他還特意把車停到路旁,到車後找了張金門市中心的地圖送給我們。
原來廈門和金門的區別不局限於高樓林立和矮樓古樸,或簡體字和繁體字這麽簡單,區別也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接觸。一個奮起直追現代化、逐漸被資本主義滲透的中國大陸城市,以及一個停留在過去某個時間點、被資本主義遺忘的小島,兩個地方給人的感覺和味道很不一樣。
除了德士司機外,在金門處處感覺到“人間有情”:金門最著名的産品之一是用炸彈殼制成的刀,進了島上最著名的刀店逛,一看就知道我們這群年輕人不是“買刀的料”,但老板仍殷勤地招待我們,詳細地向我們介紹制刀的過程,甚至同意讓我們照他的相;進了島上賣當地食品的景區商店,即便不買,店員仍以微笑與我們閑話家常,讓我們備感溫馨。
衆所周知,在中國大陸的很多景區商店,進了店不買東西即使不被當面諷刺,店員很多時候也至少會擺出一個不悅的表情。
到了下午4時,要找德士去碼頭乘最後一趟快艇回廈門,才發現金門的路上是難見德士穿梭的。有點急,若趕不上,就得在島上過夜。看到附近一家小餐館裏坐著四名看似凶惡的壯漢,周圍也只有他們,鼓起勇氣上前向他們求助。
原來,人真的不可貌相,尤其在金門,他們不但幫我們電召德士,也殷勤地邀我們到餐館裏坐,甚至還興奮地與我們聊起來。感覺得出來,他們是好客的一群。臨走前,他們還向我要了電話,說有機會到廣州找我,原來在金門,交朋友就這麽簡單。
與廈門相比,金門雖然沒有什麽非去不可的景點,最多也只不過是看一些閩式建築、或一些戰爭留下的遺物,但它在“物質”上的不足卻讓“人”給彌補了。
走在金門的街道上,很舒服、很自己、沒有一般在大陸旅遊時會感到的“壓力”:不知道德士司機會不會兜遠路、不知道買土産時是否被敲詐……在金門,享受的就是一種道道地地的純樸、原原本本的自在、以及自自然然的風土民情,好久沒有這樣的體會了,對我而言,毫不起眼的金門也算是個世外桃源。
兩岸中,台灣是資本主義的代表,而大陸是社會主義的代表。在社會主義人士的眼裏,資本主義是自我、只顧賺錢、缺乏人情味,但“矛盾”的是,在資本主義最前線的金門,我們看到的卻是人性最純樸、最溫馨的一面,反而是在講社會主義的一些大陸城市裏,時常碰到人性最貪婪、最醜陋的一面。
我終於意識到,旅遊,未必要追求景點,有些時候,隨意地去感受一個地方的真誠,也是一種享受。我也希望,大陸在資本主義的“侵襲”下,還能保得住逐漸消失的真誠,還能保得住多幾個像“出汙泥(資本主義)而不染”的金門那樣的地方。
《聯合早報》
(編輯:楊麗娟)
楊永欣 (2009-04-09)
我是個相當“務實”的旅遊愛好者,沒有著名景點的地方,我一般不去。
上周末,在友人的遊說下,我破了例,從廈門乘快艇去了毫不起眼的金門。我對金門不抱任何期望,反正就是“廈門玩膩了,就到金門打發時間”的心理。
萬萬沒有料想到的是,毫不起眼的金門卻是我多年旅遊經曆中的一大驚喜。
到了金門碼頭,上了輛德士去市中心。德士司機是道地的金門人,一口閩南音的華文、一股純樸的鄉村味。得知我們在島上只有半天的時間後,他建議我們包他的車,1500元新台幣,由他載我們到島上各處遊玩。覺得有點貴,因此回拒了他的好意。
在中國大陸旅遊的經驗告訴我,“回拒好意”往往等於“抹殺”對方的友善,此前在廈門鼓浪嶼就碰到這樣的例子:原本熱情友善的導遊,在我們拒絕參觀島上一些入門票較昂貴的景點後,立即變了臉,讓我們先付她導遊費,然後抛下我們走人。
金門的德士司機很不一樣,不接受他的服務,他也無所謂。我們下車時,他還特意把車停到路旁,到車後找了張金門市中心的地圖送給我們。
原來廈門和金門的區別不局限於高樓林立和矮樓古樸,或簡體字和繁體字這麽簡單,區別也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接觸。一個奮起直追現代化、逐漸被資本主義滲透的中國大陸城市,以及一個停留在過去某個時間點、被資本主義遺忘的小島,兩個地方給人的感覺和味道很不一樣。
除了德士司機外,在金門處處感覺到“人間有情”:金門最著名的産品之一是用炸彈殼制成的刀,進了島上最著名的刀店逛,一看就知道我們這群年輕人不是“買刀的料”,但老板仍殷勤地招待我們,詳細地向我們介紹制刀的過程,甚至同意讓我們照他的相;進了島上賣當地食品的景區商店,即便不買,店員仍以微笑與我們閑話家常,讓我們備感溫馨。
衆所周知,在中國大陸的很多景區商店,進了店不買東西即使不被當面諷刺,店員很多時候也至少會擺出一個不悅的表情。
到了下午4時,要找德士去碼頭乘最後一趟快艇回廈門,才發現金門的路上是難見德士穿梭的。有點急,若趕不上,就得在島上過夜。看到附近一家小餐館裏坐著四名看似凶惡的壯漢,周圍也只有他們,鼓起勇氣上前向他們求助。
原來,人真的不可貌相,尤其在金門,他們不但幫我們電召德士,也殷勤地邀我們到餐館裏坐,甚至還興奮地與我們聊起來。感覺得出來,他們是好客的一群。臨走前,他們還向我要了電話,說有機會到廣州找我,原來在金門,交朋友就這麽簡單。
與廈門相比,金門雖然沒有什麽非去不可的景點,最多也只不過是看一些閩式建築、或一些戰爭留下的遺物,但它在“物質”上的不足卻讓“人”給彌補了。
走在金門的街道上,很舒服、很自己、沒有一般在大陸旅遊時會感到的“壓力”:不知道德士司機會不會兜遠路、不知道買土産時是否被敲詐……在金門,享受的就是一種道道地地的純樸、原原本本的自在、以及自自然然的風土民情,好久沒有這樣的體會了,對我而言,毫不起眼的金門也算是個世外桃源。
兩岸中,台灣是資本主義的代表,而大陸是社會主義的代表。在社會主義人士的眼裏,資本主義是自我、只顧賺錢、缺乏人情味,但“矛盾”的是,在資本主義最前線的金門,我們看到的卻是人性最純樸、最溫馨的一面,反而是在講社會主義的一些大陸城市裏,時常碰到人性最貪婪、最醜陋的一面。
我終於意識到,旅遊,未必要追求景點,有些時候,隨意地去感受一個地方的真誠,也是一種享受。我也希望,大陸在資本主義的“侵襲”下,還能保得住逐漸消失的真誠,還能保得住多幾個像“出汙泥(資本主義)而不染”的金門那樣的地方。
《聯合早報》
(編輯:楊麗娟)
留言
張貼留言